本文转自:南昌日报
激扬豫章文脉 赋彩城市魅力
——南昌“十四五”时期绘就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图景
历史厚重、青春时尚,场景焕新、潮趣无限……漫步英雄城南昌,文旅自有N种打开方式,带来多重精神享受。
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南昌既沉淀着红色底蕴,也涌动着年轻活力。如何让南昌从过去有说头,变得越来越有看头?
“十四五”期间,南昌市坚持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,勇于创新,注重实效,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,成功从“网红城市”迈向“长红城市”。
活文脉 千年城韵焕新颜
秋日的象湖风景区,水光潋滟、碧波环抱的湖心岛上,豫章书院焕新开放,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木色,像展翅的古燕静静栖在绿意里。“豫章书院是‘江西四大书院’之一,这书院桥设计得太有感觉了,走在这桥上往湖心望,好像一步跨进了古诗里。”正在书院采风的游客刘雪感慨道。
作为南昌市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,豫章书院游览步道和主体建筑于今年9月28日正式开放,将古籍展示、国学诵读、公共阅读服务融入其中,为英雄城再添一处文旅新地标。
文脉传承的关键,是让历史“活”在当下。南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拥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国保单位26处、不可移动文物2000余处。如何打破“文物馆藏、遗址静立”的桎梏,有力推动文化入景润景成景?
“十四五”期间,南昌打造了孺子书房、滕王阁景区“还江于民、还岸于民、还景于民”及北扩工程、“两滩七湾”天然泳场、九洲公园等“零门槛、高质感”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,构建起多层次、立体化的文化标识体系,让市民游客在感受南昌的开放与温暖的同时,看见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天地。
在文博事业方面,全市博物馆增至45家,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、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,国家一级博物馆总数增至5个,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突破1000万人次,同比2020年增长56.8%,创历史新高;在非遗传承焕发光彩方面,开展“非遗点亮生活”南昌行动,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、进社区、进街区、进校园、进商圈,新增南昌清音、文港毛笔制作技艺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,新增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实现零的突破;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方面,整合八一起义旧址群、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、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等红色资源,推出一批广受欢迎的红色研学产品,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,“英雄城·红色城”精品线路成功入选全国“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”。
创意与科技更让文化“破圈”传播。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“考古盲盒”融入考古体验,2024年销量超10万盒,成为亲子家庭“必买清单”;“光影八一”灯光秀用水幕投影,吸引线上线下超6000万人次观看,推动文化遗产从“展柜”走进“生活场景”。
塑场景 城市文旅新体验
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内,糖画师傅张师傅的铜勺在青石板上“游走”,转眼就画出“滕王阁”,武汉游客陈雅婷咬下一角,甜得眯起眼:“刚喝了瓦罐汤,现在又攥着糖画看南昌清音,这烟火气比攻略里写的还暖。”
作为南昌老街区活化的标杆,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把16处清末民初的老建筑改成了非遗工坊、“老字号”商铺,2024年接待游客2671.5万人次,同比增长17.95%,成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。一到晚上,街区的红灯笼亮起,赣剧老艺人的唱腔和年轻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,成了“夜南昌”最热闹的“生活剧场”。
城市文旅的魅力,在于既能留存记忆肌理,又能承载生活温度。如今在南昌,随着越来越多创新的文旅业态与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出现,市民游客对这座英雄城有了更多期待和更新鲜的“打开”方式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南昌充分发挥保利大剧院、赣剧院、南昌国体中心等文化地标的作用,积极培育演艺经济、赛事经济、“谷子经济”等新兴业态,引进策划了各类明星演唱会、音乐会、脱口秀、互动剧场等文艺活动,文化业态场景更加多元、更具活力,进一步打破了“门票经济”局限,迈向“体验经济”的广阔天地。
南昌把“主客共享”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。赣江“两滩七湾”天然泳场开放的近四个月内,持续聚拢超高人气,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55万人次,源源不断的市民与游客涌向这里,为赣江两岸注入了蓬勃活力,也留下了无数关于夏日的亲水记忆;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、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内,一件件实物、一张张照片让历史场景鲜活重现;洪都夜巷、豫章后街、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、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消费集聚区更是以“夜宴、夜游、夜娱”不断延伸城市消费链条,让城市在烟火气与时尚感的交融碰撞中更具魅力。
暖民生 彰显文旅发展温度
梅岭国家风景区的星空露营地里,南昌市民李伟带着女儿搭帐篷,远处的狮子峰玻璃栈道在夕阳下泛着微光。“现在,去梅岭游玩,既能爬山又能露营,周末亲子时光太惬意了!”李伟的体验,是南昌文旅惠民的生动缩影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南昌将文旅发展成果融入百姓日常生活,书写暖民心的文旅答卷。
——五年来,公共服务在惠民便民中健全完善。持续举办南昌艺术季活动,创作推出电影《建军大业》《邓小平小道》等一批文艺精品,受到社会各界认可与好评,持续扩大南昌艺术影响力;高水平承办一批大型文化活动,持续开展“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”系列群众文化活动,推出“滕王阁之韵”南昌市声乐大赛、“声动洪城·乐响南昌”高雅音乐惠民演出120余场,每年开展惠民活动1000场次以上;在全省率先建成“一键借阅”公共阅读平台,高标准建设的112家孺子书房全面运营,2024年服务读者429.5万人次,成为市民群众家门口的“诗和远方”,孺子书房新模式获评“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”。
——五年来,旅游品质在全域打造中融合焕新。持续打造“人生八雅”城市旅游品牌,滕王阁景区“还江于民、还岸于民、还景于民”及北扩工程竣工开放,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美景永驻,滕王阁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300万人次,同比增长258.5%,全面夯实“南昌C位”;保利大剧院盛大开幕,填补南昌高端演艺市场“空白”;大士院焕新开街,联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、珠宝街点旺“城市烟火气”,成为“本地人常来、外地人必来”的网红打卡点;市图书馆新馆、梅岭云端索道项目全面开工建设,陆军博物馆、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文旅新地标加速推进,全力绘就“全域皆景、四季可游”新图景;持续擦亮“宝藏八园”乡村旅游新IP,发布“最具吸引力宝藏八园”年度榜单,打造涵盖田园、庄园、花园等八大主题的乡村旅游体系,目前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点有115处,乡村旅游点中有7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,27家乡村旅游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,1家省5A级乡村旅游点,15家省4A级乡村旅游点,26家省3A级乡村旅游点,推动“美丽乡村”转化为“美丽经济”。
——五年来,城市品牌在破圈传播中持续擦亮。2023年迎春烟花晚会和草莓音乐节人气爆棚,烟花晚会当晚共吸引约60万市民和游客到场观看,约3000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,草莓音乐节上共吸引2.5万人次参与,其中80%的游客为22—29岁年龄段人群,拉开了南昌“网红城市”的序幕;每年举办迎春、国庆两场烟花晚会,每月一日常态化举行八一广场升国旗仪式,持续保持了南昌网红热度;2024年引入27场重量级明星演唱会,吸引更多外地游客“为一场演出奔赴南昌城”,市外及省外观众占比达75%……通过一场场有热度、有高度、有亮点的大型城市文旅活动,南昌走出了一路网红、一路长红的新型文旅活动路径,正成为外地人喜欢、本地人自豪、年轻人向往的富有活力的英雄城市。
这些可感可知的文旅福祉,源于南昌对“民生为本”理念的坚守。2024年,全市接待游客2.25亿人次,比2020年增长49%,旅游总花费2080.84亿元,比2020年增长41%;2023年以来,累计接待7.56亿人次来昌旅游,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文旅动能;在英国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上,南昌入选“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”,跻身中国旅游目的地“顶流”;携程发布的2024年口碑榜年榜中,南昌入选“全球100热门目的地”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”,2025年口碑榜中南昌入选“全球100经典目的地”“亚洲100经典目的地”。
千年古城南昌正以更具温度、更富创意的姿态,让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交融,让英雄城既有“诗与远方”的浪漫,更有“柴米油盐”的温暖,向“全球旅游目的地、全国旅游新高地、全省旅游中心地”的目标不断迈进。
洪观新闻记者 胡萧/文 成奔/图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